市值一夜蒸發(fā)130億 日產:都怪中國
巨頭車企市值一夜蒸發(fā)百億,竟然怪中國?
昔日日系三巨頭之一日產最近公開表示,中國等市場競爭激烈,下調全年銷量預期。
但這個下調的舉措,讓日產股價下跌11.6%,市值一下沒了18億美元(約129.48億元)。
日系三巨頭中,日產會是第一個退出的嗎?
日產市值一夜蒸發(fā)130億
股價下跌,事出有因。
股價下跌當天,日產發(fā)布了2023財年Q3的財報(2023年10月-12月)。
雖然截至報告期末,日產在2023財年的業(yè)績表現(xiàn)整體比較良好。
9個月全球累計銷量244萬輛,同比增長1.2%;凈收入為9.17萬億日元(約4417.92億元),同比增長22%。
并且營業(yè)利潤也在增加,達到4780億日元(約230.29億元),營業(yè)利潤率達到5.2%。
但在給出下一階段的預測時,日產卻下調了銷量預期,預計全財年銷量為355萬輛,比之前的預期減少了15萬輛。
雖然在闡述下調原因時,公司只是對外表示,由于多個市場競爭激烈和前幾個月的銷量表現(xiàn),所以下調銷量預測。
但如果細究日產如何展示各市場銷量時,就能發(fā)現(xiàn)公司在字里行間暗示:如果沒有中國市場,我們會表現(xiàn)更好。
比如在講具體季度表現(xiàn)時,日產是這么寫的:雖然最近一個季度銷量下降2.7%,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國,銷量則會增加15%,同時產量也能增加13%。
而闡述公司主要市場銷量時,日產表示,日本、北美、歐洲市場銷量的增長有助于抵消中國“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市場環(huán)境”。
合著季度銷量表現(xiàn)不佳,是賴中國市場;并且根據(jù)這個銷量表現(xiàn),所以才下調銷量預期。
但這次下調,卻導致日產股價出現(xiàn)二十年來最大跌幅。
中國市場卷瘋了,日系合資叫苦不迭。
日產中國困境
其實,日產在中國表現(xiàn)越來越差是事實。
在所有市場中,唯獨中國銷量每年同比都在下降。2023財年Q3,銷量為18.8萬輛,同比減少35.6%。
車賣得不好,無外乎就是產品失去競爭力。
縱覽日產在中國開賣的車型,主銷產品軒逸、逍客、天籟等,都是10萬-20萬級,主打經濟實用的產品。
特別是一代神車軒逸,靠著可靠和耐用,以10來萬的價格,收獲了累計500萬輛的銷量。
不過,這種便宜、油耗還行、配置也還ok的車雖然放在以前還能賣得不錯,但放到自主品牌卷瘋了的現(xiàn)在,是一點話語權也沒有了。
不說別的,光比亞迪一家就憑借秦998、宋PLUS DM-i等怪物級產品,拿下10萬-20萬級市場的定價權,軒逸、奇駿……日產中國的車型沒有一個能打的。唯一能算賣得好的軒逸,2023年銷量縮水12%。
燃油車份額被不斷蠶食,那日產的新能源車型呢?
一個說著是電混其實就是增程的e-Power,在國內增程車都在上幾十度大電池的時候,日產卻上的是2kWh的小電池。
純電續(xù)航幾乎沒有,只能作為充放電的中繼站,給燃油動力削峰填谷;同時還不支持高壓系統(tǒng),充放電功率也上不去。
另一個純電車型艾睿雅,雖然基于正向研發(fā)平臺,有四驅,也上了90kWh大電池,但沒有特別突出的性能水平;同時智能駕駛還在L2級,智能座艙也只達到了及格線。
也難怪2023年日產一直在降價,軒逸經典落地價一度不到8萬;艾睿雅自上市后價格就一降再降,部分地區(qū)底價甚至不到15萬,和上市時的價格相比接近腰斬。
一度能給日產貢獻30%銷量和凈利潤的日產中國,如今已經節(jié)節(jié)敗退。
日產在中國:從高光到衰退
要說日系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,和美系、德系相比并不算早,并且日產還是其中相對較晚的選手。
在2000年,東風和京安云豹合資組建的風神汽車已經成立,日產的技術先進入了中國市場。這個公司也就是東風日產的前身,也是日產中國銷量的主要擔當。
但東風和日產合資公司,以及日產轎車整車制造廠正式成立卻等到了2003年,同期豐田、本田、鈴木等其他品牌要么已經建好廠子,要么產品已經開始生產了。
不過,日產開局成績還不錯。
成立當年,東風日產銷量就超過6.5萬輛,在經過一小段磨合期后,停產又歸來,到2005年累計銷量就超過了30萬輛,全年銷量同比增長159%。
后續(xù)隨著軒逸、逍客、奇駿等車型不斷上市,憑借著經濟省油性價比,東風日產銷量不斷飛升,刷新行業(yè)紀錄,達成百萬銷量的時間從5年3個月,縮短到24個月,再到12個月。
2015年,日產中國成績達成里程碑:年銷量破百萬。一直到2022年,日產始終都是中國市場“百萬俱樂部”的一員。
但衰退已經悄無聲息開始了。
先是三缸技術殺死了一大銷量支柱奇駿,等換回四缸,這款曾經最受歡迎的SUV已經沒了姓名。
還有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,又在不斷把日產其他車型逼上絕路。
技術布局晚一步、新能源轉型晚一步,一步晚了步步都趕不上趟,一如當初稍晚一步進入中國市場。
2023年,日產中國銷量為79.38萬輛,下滑24.05%,是九年來首次跌破百萬輛大關。
但日產顯然不甘心。
在這次財報發(fā)出后,首席財務官Stephen Ma表示,日產的目標是留在中國,希望成為中國市場的參與者,最好是相當大的參與者。
那么評論區(qū)有沒有人愿意支支招,日產怎么樣才能留在中國?
本站所有文章、數(shù)據(jù)、圖片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,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。郵箱:business@qudong.com